1.游离脂酸进入血中过多。
2.肝内脂肪酸的新合成增加。
3.肝内脂肪酸的氧化减少。
4.三酰甘油合成过多。
5.肝细胞内脂蛋白释出障碍。
目前认为
酒精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是
脂肪肝的主要原因。
酒精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近年证明有免疫因素参与,且有重要意义。目前认为肿大的肝细胞不能排出微丝(filaments)且在肝细胞内聚积形成
酒精性透明小体,并引起透明小体的抗体产生。自身肝抗原和分离的
酒精透明小体,可以刺激病人
淋巴细胞转化和游走移动抑制因子(MIF)活力。
酒精性
肝硬化可以查出自身免疫性特征的天然DNA抗体,和肝细胞膜产生IgG和IgA抗体。这些抗体能被肝浸液吸附。
近年证明
酒精和乙醛可以改变肝细胞膜抗原,并非由乙醛的毒性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膜。
【病因】
病因:
酒精80%v90%在肝脏代谢。经过肝细胞浆内的乙醇脱氢酶的催化,氧化为乙醛,再经乙醛脱氢酶催化转成乙酸,最终形成二氧化碳。在乙醇氧化过程中脱下大量的氢离子与辅酶?结合。辅酶?被还原成为还原型辅酶?,则使其与辅酶?的比值上升,从而使细胞的氧化、还原反应发生变化,造成依赖于还原型辅酶?/辅酶?的物质代谢发生改变,而成为代谢紊乱和致病的基础。
同时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。乙醛为高活性化合物,能干扰肝细胞多方面的功能,如影响线粒体对ATP的产生、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排泌、损害微管使蛋白、脂肪排泌障碍而在肝细胞内蓄积,引起细胞渗透性膨胀乃至崩溃。
由于
酒精被氧化时,产生大量的还原型辅酶?,而成为合成脂肪酸的原料,从而促进脂肪的合成。乙醛和大量还原型辅酶?可以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使脂肪酸氧化发生障碍,导致
脂肪肝的形成。
酒精引起高乳酸血症,通过刺激脯氨酸羟化酶的活性和抑制脯氨酸的氧化,而使脯氨酸增加,从而使肝内胶原形成增加,加速
肝硬化过程。并认为高乳酸血症和高脯氨酸血症,是可作为
酒精性肝病
肝纤维化生成的标志。
饮酒后乙醇主要在小肠吸收, 其中9O%以上在肝内代谢, 乙醇经过乙醇脱氢酶(ADH)、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(MEOS)和过氧化氢酶氧化成乙醛。血中乙醇在低至中浓度时主要通过ADH作用脱氢转化为乙醛;血中乙醇在高浓度时,MEOS被诱导,在该系统催化下,辅酶
Ⅱ (NADPH)与O
2将乙醇氧化为乙醛。形成的乙醛进入微粒体内经乙醛脱氢酶(ALDH)作用脱氢转化为乙酸,后者在外周组织中降解为水和CO
2。在乙醇脱氢转为乙醛、再进而脱氢转化为乙酸过程中, 氧化型辅酶
Ⅰ(NAD)转变为还原型辅酶
Ⅰ(NADH)。
乙醇对肝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, 可能涉及下列多种机制:
① 乙醇的中间代谢物乙醛是高度反应活性分子, 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乙醛-蛋白加合物(acetaldehyde-protein ad-ducts),后者不但对肝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,而且可以作为新抗原诱导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,导致肝细胞受免疫反应的攻击;
② 乙醇代谢的耗氧过程导致小叶中央区缺氧;
③ 乙醇在MEOS途径中产生活性氧对肝组织的损害;
④ 乙醇代谢过程消耗NAD而使NADH增加,导致依赖NAD的生化反应减弱而依赖NADH的生化反应增高,这一肝内代谢的紊乱可能是导致
酒精浓度过高,肝内血管收缩、血流减少、血流动力学紊乱、氧供减少, 以及
酒精代谢
酒精性
酒精性肝损害加重。
【组织病理】
酒精性脂肪肝、
酒精性脂肪肝 乙醇所致肝损害首先表现为肝细胞脂肪
酒精性透明小体(Mallory小体)为
酒精性
肝硬化 肝小叶结构完全毁损,代之以假小叶形成和广泛纤维化, 大体为小结节性
肝硬化。根据纤维间隔有否界面性
肝炎,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。